7月21日14点,由深圳新闻网主办,艺展中心支持的“暑期防沉迷:知己知彼 读懂孩子与游戏”公益讲座活动于艺展中心一期8楼创意阶梯举行。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网络游戏盛行,许多青少年开始与游戏有了更多的接触。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今年2月发布的《中小学生网络游戏的认知、态度、行为研究报告》中显示,调查中超过半数的中小学生喜欢网络游戏,多数学生从小学中高年级开始接触游戏,近两成学生在小学低年级就开始接触游戏。担心中小学生玩网络游戏沉迷其中,是家长的普遍忧虑,甚至因为游戏,使得孩子和家长之间的关系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为了探讨这个问题,本次公益讲座邀请了中国青少年宫协会媒介与教育工委会常务副主任张海波,香港理工大学心理学硕士陈昊思,腾讯成长守护平台负责人王磊与深圳明德实验学校高中部主任马彦明,阳光小学毕业班班主任陈琳一起,为各位家长解疑答惑。
严禁青少年玩网络游戏是不现实的,娱乐是孩子的天性,游戏也是很好的一个放松方式。然而如何正确地让孩子使用手机?如何与孩子在游戏问题上进行友好沟通、正确引导,是很多家长的必修课。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为更好地了解孩子们所想,有的放矢介入孩子与手机、游戏的关系中,张海波与陈昊思两位嘉宾从不同角度,带领家长们一起走进了孩子的世界。
张海波:了解孩子,善用约定法则化解冲突
“不了解、差关系、缺引导、坏示范是家庭网络素养教育的四大问题。在数字化时代,数字化成长的孩子要求家长们有家庭网络素养。”如何做数字时代的好父母?张海波老师认为,家长要及时了解孩子的孩子网上生活,及早培养上网好习惯,适时增强孩子网络素养,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在屏幕前做孩子的好榜样。最重要的是,家长要与孩子一起做约定、签订约定表——“我们知道网络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愿意针对网络游戏这块达成协议,以确保合理使用网络、家庭和谐亲密。”
“趋利”“避害”是目前家庭网络素养教育新内容。既然出现了新内容,那家庭网络素养教育就需要新方法。“提前约定的孩子,往往很自觉。”张海波老师指出,孩子与家长一起筹备约定、发起约定,再到签署、实施、总结,亲子之间有商有量、齐心协力、赏罚分明、相时而定、言而有信,不仅能在网络问题上形成良好的家庭环境,也将影响到孩子的方方面面,有助于孩子健康成长。
陈昊思:对孩子的爱,是战胜沉迷最强大的力量
哪些家庭中会很容易出现沉迷游戏的孩子呢?陈昊思老师表示,这6种类型的家庭情况会很容易出现孩子游戏沉迷:父母长期工作繁忙,陪伴时间少的家庭;离异家庭;父母教育方法不一致,并且各执己见,互不相让的家庭;父母关系不好,家庭关系紧张的家庭;父母对孩子有过高的期望,孩子在父母的压力下生活的很辛苦的家庭;家长特别溺爱孩子的家庭。
对孩子的爱,是战胜沉迷最强大的力量。陈昊思老师和家长们分享到,作为家长,有物质上的准备工作、心理上的准备工作,以及与孩子建立亲情约定就可以防止孩子游戏沉迷。“喜欢游戏是天性使然,但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人生是场大型游戏,我们要做高端玩家!”
王磊:系统限制与家长管控并行,家长可善用“成长守护平台”等工具
怎么让孩子能玩游戏,又在家长的控制范围内呢?作为游戏厂商的腾讯,王磊基于游戏本身为大家分享了腾讯的做法。王磊告诉家长,腾讯通过游戏内的管控,以及家庭和学校的管控模式(成长守护平台)构建了健康的游戏系统。“健康系统是通过游戏内的数据查询、时长控制,包括人脸识别、实名认证等给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王磊强调到,“我们的成长守护平台还是倡导陪伴的关系。在日常生活中,要有陪伴、有沟通。希望家长和孩子能更多地走出网络,帮助孩子培养兴趣,接触更自然的生活,共同娱乐,和孩子养成良好的网络习惯。”
陪伴是最好的防止沉迷网络的手段
青少年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离不开学校、离不开社会。作为每天与孩子亲密接触的老师,来自深圳明德实验学校高中部主任的马彦明与阳光小学的陈琳老师分别诉说了他们的看法。
马彦明老师表示,网络游戏的背后是家庭教育的问题。每一个沉迷游戏的孩子的背后,是一个极度孤独且缺乏爱心的灵魂。他认为,“陪伴是最好的防止沉迷网络的手段。但家长也要注意陪伴过程中实现情感的相互沟通,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网络素养。希望我们的家长在陪伴过程中和孩子一起培养高级趣味,高级趣味就如本场公益讲座、阅读、大自然、编程等。”
“在日常的工作中,也有很多家长会问我如何处理学生玩游戏的问题,我给家长们出谋划策的时候,也总结了一些经验。”陈琳老师说到,缺少爱和鼓励的孩子,假陪伴和缺乏陪伴的孩子,受同伴影响的孩子都容易沉迷于游戏。“作为家长,我们可以多跟孩子沟通,跟孩子协商玩游戏的时长和次数。允许孩子有不满的情绪,感同身受地理解孩子,我们可以偶尔让孩子玩游戏。同时也要关注孩子的心理行为变化。”
在本次公益讲座中,近100名家长也带着各自的问题来到了公益讲座现场。嘉宾们针对家长们的疑问如“游戏的价值”“什么是真正的陪伴”“小学生玩游戏会有什么性格变化”“孩子和家长无法遵守约定”等进行了深度客观的解答,获家长们点赞认可。